查看原文
其他

你读的最厚一本书,不会是《5年高考3年模拟》吧?| 光明夜读

全媒体总编室 光明日报 2021-01-27


文| 宗小宁

 

华东师范大学曾发布过上海大学生阅读指数报告,报告显示,84.3%的大学生将“手机阅读”作为最主要的阅读方式,而社交媒体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数字阅读的主流:排名前三的大学生社交阅读平台分别是微信,占比68.8%;微博,占比56.7%;知乎,占比48.0%。


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微信、微博等软件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时间,手机阅读似乎成为了他们主要的阅读方式。



其实不止是大学生,上下班的地铁、公交、排队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拿着手机阅读的人群。


现代人习惯于在手机上进行信息获取、即时通讯和电子阅读,甚至患上了“手机依赖症”,不少网友表示“自己一离开手机就没有安全感,总是怕错过别人的信息”。


手机的普及、网络信息的泛滥降低了阅读的门槛,每天手机屏幕上的几百上千的小红点让人们深感焦虑。不少人觉得每天阅读朋友圈里的爆款文章、浏览一些新闻资讯就完成了一天的阅读任务。


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这种不假思考、跳跃式的“浅阅读”成为可行的一种实用主义方法——我知故我在。


仿佛我们点开的小红点越多,我们的阅读就越多,我们掌握的知识就越多。



但是,碎片化的阅读还会直接隔断人们对文字的深层次思考。


比如《论语》不完整地读一遍,你怎么会知道孔子原来是如此率真的一个人?《红楼梦》不读到终卷,如何理解“草蛇灰线、伏脉千里”的匠心?《战争与和平》不啃到最后一页,如何能理解这部俄国精神史诗的壮阔?



当然,浅阅读自然有存在的意义,但是深度阅读如果完全被快速阅读所取代,那么我们失去的可能也是思维层面的厚重,精神层面的广博。


朱熹说:“读书之法,在循序渐进,熟读而精思。”阅读的本质是对一个人文化底蕴的积累,只有细读、深读、精读,在阅读中有所思考,才能真正吸取书本的养分:启迪心灵、开阔视野、陶冶情操、塑造人格。


 “你的气质里,藏着你读过的书,和走过的路。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


所谓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”,就像向上攀登不会很轻松一样,阅读也不会浅尝辄止就能达到目的。


“浅阅读”如同快餐,或许可以饱腹,但营养未必充沛。“深阅读”如同科学膳食,未必那么可口,但却能给一个人精神成长所必须的积淀。


也许,什么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好久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,书签一夹就没有然后了,阅读的高峰是在初高中做练习题的时候,读的最厚一本书却是《5年高考3年模拟》。



如果是这样,不妨拿起一本包装不那么讨巧、散发着“距离感”的书,认真地啃下一页吧。


一本公认有分量的书,必然帮助过很多人,相信你也能分享它的价值。



你觉得现代人习惯“浅阅读”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?在阅读方面,你还有什么困惑?可以在留言中向我们提问,光明日报将在近期邀请专家给大家解读。


学霸请进:默写觊觎、耄耋、饕餮、蹀躞

不用“高富帅”“白富美”,夸下别人试试?

“妻管严”也可能是家暴,有事也请找妇联

名校毕业,工资是普通本科3倍,还是月薪2500?

静悄悄的广场舞,这样的大妈见过没?

72名研究生被清退,这波操作可怕吗?



文字:宗小宁

图片:视觉中国 网络

朗诵:王茜

策划:谢文 王斯敏 尚文超

责编:王子墨

编辑:邢妍妍 王远方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